这两天,一个叫《鲤》的独立游戏被各种议论推上了风口浪尖。独立游戏,我们可能听过像《FlappyBird》《我的世界》和《纪念碑谷》这些不错的作品,但作为较为小众的游戏类型,很多一部分人并不熟知独立游戏,对其认识及判别也较为模糊。独立游戏究竟是怎样的?它的判别标准是怎样的?独立游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
一、真正的独立游戏的判别标准:独立精神
在国内,大家普遍认为自筹资金,拥有较少的人才和宣传等资源的团队所制作的游戏,称为独立游戏。而在国外,独立游戏则被认定为在没有商业资金的影响下,或者不以商业发行为目的独立完成的游戏制作。
但实际上,在当前巨头厂商逐渐收拢投资不断类型的游戏团队,独立游戏与商业游戏的界限已经在逐渐地被模糊。以上的一些判别已经逐渐变得落后及片面化。
在笔者看来,独立游戏判别标准并不在与其最终是否被商业化,也并非局限于制作过程中开发团队的人才及资源的状态,而是这款游戏的制作是否真正具备独立精神。独立精神,意味着独立游戏的开发需要摆脱游戏开发的条条框框,以个人的精神为起点去进行游戏的制作,游戏的制作是表达其独立思考后,抛开一般传统思维的成果。简单概括,独立游戏是指相对于商业的游戏制作而言,创作过程当中不以商业为目的,以独立精神或实现创意所制作的游戏,显著特点是其独立精神。
二、独立游戏能否成为国内手游行业的另一匹黑马吗?
当前,国内的独立电影及独立音乐早已与商业制作共同平行发展,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在笔者看来,移动游戏作为娱乐手段的一种,本作为小众市场的独立游戏在未来将也成为与商业制作游戏平行发展的一部分,爆发现象级的优秀独立游戏产品,成为国内手游行业的另外一匹黑马。然而当前有哪些迹象可循呢?
1、开发游戏的门槛的降低,促进独立游戏的萌生
从独立游戏的发展的物理条件来看,除了美术及音效的制作条件外,游戏开发引擎是最为影响独立游戏发展的首要条件。自2013年开始,市面上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发引擎,不少的游戏引擎为了更好地扶持开发者,给予了各类型优惠或者免费的使用方式。
而像GameSalad、Stencyl、GameMaker2等不需要有编程基础,就可以开发游戏的游戏引擎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游戏爱好者所使用。这意味着制作开发游戏的成本及难度都在不断地降低,更多的游戏爱好者或商业游戏制作团队会被这所吸引,从而制作独立游戏,提高了整体行业独立游戏的数量。
2、巨头公司对于小型工作室的资金及资源的扶持促进其发展
国内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独立游戏就是《雨血》系列,而早在2013年网易便向这个独立游戏工作室灵游坊投资数百万美元。对于研发和**网游都具备雄厚的实力巨头公司,在游戏创作上往往较一般的中小型公司更容易陷入困顿或者缺乏创新性的局面,投资或在自身体系内建议独立游戏团队,能填充自身游戏研发的不足。
同时巨头的投资也进一步完善了了肚里有开发者在游戏完成基础制作后对于用户导入、PR及推广的短板,将进一步促进独立游戏现象级产品的诞生。
3、独立游戏通过提供多元化娱乐体验,笼络小众人群
当前移动游戏市场上是商业游戏充斥的一个局面,商业游戏是移动游戏行业发展成熟的体现和标志。
但商业游戏往往由于商业盈利等原因,在游戏玩法的设计、画面及音效上较为雷同,缺乏其个性化,多数游戏产品只进行微创新,在给予大部分玩家乐趣的同时会尽可能地挖掘玩家的付费可能性,游戏缺乏独特性和灵动性。
而独立游戏在制作过程中,并不会以商业作为目的,更多的是制作人独立思考,并传递个性化创意的过程。
这种游戏的趣味性是灵动的,并且是小众的,游戏内表现独立精神往往是某一层面的极致表现,有可能是引人入胜的剧情,颠覆众人的世界观,也可能是极致动人的音乐等等。这种个性鲜明并充满趣味性的游戏,往往能给与不同类型的人群更为多元化的体验,通过其本身鲜明的特色笼络特定的小众人群。
4、独立游戏逐步填补重度化下的轻度玩家回流
2015年上半年的游戏产品都呈现出一个重度化的迹象,大批的轻度玩家已成功地被培养成重度玩家,但玩家对于游戏玩法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玩家对于轻度游戏的反哺行为。
玩家会开始主动地去寻求轻度小众的游戏以调节自身玩游戏的类型,而这个时候独立游戏往往可以填补这一部分玩家的的回流需求。
结语
尽管笔者说了很多独立游戏发展前景的利好之处,但是现阶段而言,国内对于游戏创作中的玩法知识产权的保护依然很薄弱,而专门针对于独立游戏的宣传及推广的团队整体能力依然薄弱,这些都是导致国内还没有现象级独立游戏出现,大部分的独立游戏制作工作室依然是以被投资的方式生存着。对于独立游戏这匹黑马,我们继续拭目以待。